
本网甘南讯(通讯员 杨旭明) 2月1日上午,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甘南大剧院隆重举行,州长赵凌云代表州人民政府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赵凌云指出,“十三五”时期是甘南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 “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开创了自治州发展历程中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发展质量效益最好、基础设施提升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我们始终聚力脱贫攻坚,打硬仗攻堡垒,绝对贫困全面消除。投入扶贫资金87.75亿元、“两州一县”方案资金75.96亿元,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施了一大批农牧村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两免一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劝返巩固辍学学生5624名。建设村级标准化卫生室560个,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和资助实现全覆盖,“三重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改造农牧村危房9602户,存量危房全面消除。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入选全国“十三五”典型案例,完成搬迁7381户34575人。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097处,农牧村饮水全部达到安全标准。扶贫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八大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建设全域旅游培训基地等扶贫车间190个,2502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5533个,选聘1090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和草管员。培训贫困劳动力8.14万人。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加大,落实资金19.08亿元。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309个贫困村整体退出,全州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赵凌云指出,2020年全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群众满意度达到100%。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促进,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统筹推进“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出台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产业发展资金11.21亿元、到户扶持资金4.9亿元,带动2.6万户农牧户增收。落实各类援助帮扶资金4.38亿元,实施项目221个。扎实开展剩余贫困人口、贫困村挂牌督战工作,扶贫领域督导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剩余0.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迭部次哇、舟曲尖吉和前山3个挂牌作战村实现出列,脱贫攻坚任务清零见底,贫困发生率由0.5%下降为零。在全国脱贫攻坚普查中,3.9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扶贫政策落实和扶贫成果的满意度达到100%。同时,有效应对重大灾害。舟曲、迭部“8•17”暴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州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万名干部群众和广大民兵后备力量深入一线,众志成城、昼夜奋战,抗洪抢险取得了无人员伤亡的全面胜利。科学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争取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4.7亿元,自然灾害预警避险体系建设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灾区和生态脆弱区移民易地安置有序推进。
赵凌云强调,“十四五”期间甘南要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建设143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大力扶持发展扶贫产业、开发农牧村公益性岗位、完善农牧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从整体上实现农牧村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全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以交通干线为骨架,构建“一廊、四轴、四区”发展体系,形成以八县市中心城区为主体,重点城镇、建制镇、农牧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赵凌云强调,今年内要围绕乡村振兴强农富民,全面建设美丽家园。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扶持壮大扶贫产业,完善扶贫产业体系。加大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力度,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基金,实行“一业一策”,精准提供融资支持。二要继续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建设内容、完善建设标准、拓展建设类型,高标准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投资使用效益。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查督导,保证建设质量和水平。完善村级公共设施共管共享机制,用好公益性设施管护基金,强化后期管护,引导群众参与公共设施管理。三要增强农牧村发展活力。加大新型职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电商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医生教师、农技人才,通过到乡村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推动农牧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盘活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等资产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惠农金融产品,撬动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
 打印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